服务电话
民事案例

一些字词拼音念法被改是条假新闻!

发布人:adminbuy.cn  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3-18

最近几日,一则有关拼音的热帖《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》迅速引爆网络,看到很多自己读书时期的“规范读音”现如今竟成了“错误读音”;原来以为是经常读错的字音,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,许多网友们不禁感慨“怕是自己上了个假学”。而这些新的读音也让很多人表示质疑和不满,对于这些汉字读音的“与时俱进”,网友们并不买账。

 

而最新的消息是,这是一条假新闻。有媒体记者今天采访了《咬文嚼字》主编黄安靖,他称,这则假新闻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《<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(修订稿)>征求意见稿》,而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。今后正式发布的《审音表》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。

 

尽管可能只是虚惊一场,但每次这个话题出现都会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。实际上,除了字该怎么念,关于字该怎么写也是一个网红话题,早在10多年前,有关笔顺的问题也曾引发了一场关于汉字是否该美容的大讨论。

 

不管是写法,还是读法,有关汉字规范的争论,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问题到底出在哪?为什么公众总不买账呢?

 

 
 

 

 

对汉字进行读音笔顺调整

并不是任性行为

 

毋庸置疑,社会在发展,语言也会伴随发展,不可避免就会有字音或者笔顺的变化。而实际上,我们国家目前对汉字语音笔顺等进行调整也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。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也有专门的立法,2001年1月1日起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》正式施行。

 

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对于字如何写、如何念,我国国家通用文字规范表里对写法和注音都有明确规定。目前有关通用汉字规范管理主要由国家文字语言委员会负责。每过一段时间,这一委员会就会对一些文字的读音和写法进行调整和规范。

 

“话怎么说,字怎么写,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。包括语言在内,任何一个通用工具都需要有规范,否则就会产生歧义。应该说,这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,并不存在合法性的问题。”作为公共政策研究专家,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王锡锌早在10多年前就曾经关注过有关汉字标准规范的问题。

 

据他介绍,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是一项十分专业的活动,不管是文字的写法还是读法以及含义的解释,都是极具专业性的工作。相关管理部门成立了几千名专家在内的专家库,每一次的修改调整都会从专业的角度加以考虑,而并非行政机关自行决定的事情。除了要进行专家论证,修改工作中也曾征求过公众意见,并非“任性”之举,尽管征求的意见中很多都是反对的声音。

 

改不改 怎么改

应看重民主性

 

对通用字要不要进行规范调整,这并不是每次争论的原因,实际上,调整的方式和路径才是引发争议的真正原因。

 

对此,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、教授张翔认为,通用字使用的规范和标准,不仅仅要考虑专业性问题,也要考虑民主性的问题。换言之,这个事情不但要看专家有多专业,还要考虑使用者的感受,就是要看老百姓接受不接受。“目前看,在决定程序上,公开性和透明性确实还存在一定问题。”

 

实际上,发音、笔顺等涉及通用字规范的内容,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语言工具问题,它还涉及到公民的宪法权利。张翔分析指出,对于通用字的使用首先是有宪法依据的。宪法第十九条第五款规定,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。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用的是‘推广’,这就意味着不是强制性的活动。之所以如此规定,就是因为涉及到一个公民自由的问题。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交流,更多的是要符合社会经济条件。”

 

而每次之所以读音和笔顺都会引发热议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读音笔顺的改变,还会对孩子们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。而宪法有关普通话推广的规定,与其他关于教育事业的规定都写在了第十九条,这就表明,普通话天然是与教育有关联性的。教育无小事,牵动公众神经在所难免。

 

张翔还指出,根据宪法第四十七条,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、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。这就意味着,进行一些艺术创作或者语言研究时,是否认同国家规范和标准,应当是有一种自由的权利。

 

“很多语音问题都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,汉语言是经历了剧烈的变动的,留下的一些东西,比如诗词中的平仄押韵等,最起码不能把一些古音认为是错,否则对于保障传统文化的目标是相背离的。”张翔指出,保障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项宪法任务。从这个角度上讲,对于一些古音,我们的标准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柔性,过于强制性的要求会适得其反。

 

此外,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,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,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。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、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、教师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,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;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,分别情况进行培训。“这就意味着,如果从事一些特定行业,就必须要通过普通话考试。更改发音,是不是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工作权利,这就有可能涉及到职业自由的问题,也是值得考量的重要问题。”张翔说。

 

通用字调整规范

属于一项公共决策

 

公众认为这是在瞎折腾,专家认为十分有必要,几乎每一次涉及语言文字规范的调整,都会在公众和专家之间引起不小的纷争。 

 

那么,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?

 

 “语言文字该如何规范的问题,背后隐藏的本质其实是专家和大众的矛盾。”王锡锌分析指出,对文字的读音和写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,但是如何调整需要仔细考量。关于通用字的调整规范,属于一项公共决策,而公共政策的制定目前面临一个普遍问题,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,就是如何处理公众参与、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 

“从法律意义上讲,制定公共政策,不是一个简单的讨好谁的问题。政策必然具有公共性,而但凡涉及公共性的问题,就一定会有赞同和反对的纷争。”王锡锌说,一般来讲,公众参与是解决口味和偏好的问题,即根据自己的喜好做选择,但往往就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。而专家论证就是要放弃个人喜好,从专业的角度讲出理由。政府要在大众的口味和专业理由之间作出取舍和兼顾。“也就是说,公共政策在制定的时候,首先要区分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。事实、技术问题,应该交给专家来认定,而价值、偏好问题,主要可以由公众参与来决定。” 

 

但王锡锌同时指出,实践中两者之间有时并不好区分,甚至还总打架。那么,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各种因素。“有三个问题就很关键:一是程序是不是能更加到位。不管是征求意见还是专家讨论, 程序上都应该做好。二是过程上是不是可以更公开。三是理由上要充分披露,要经得起推敲。比如,读音为什么要这么改,要解释清楚。”

 

“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,都不可能所有人都一致叫好,但充分的公众参与、全程的信息公开和充足的理由说明,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。公共政策的好坏,不但要看结果,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。”王锡锌最后强调说。

来源:法制日报

上一篇:记住这些补救措施,债务人就无法赖账!
下一篇:高院:签署放弃社保声明违法,公司需支付经济